1. 首页
  2. Blog
  3. AGI

人工智能转型:驾驭集体沉没成本与深度不确定性时代

执行摘要

本报告的核心论点是,人工智能(AI)革命已将全球社会推入一个以巨大的“集体沉没成本”为特征的时期,由此引发了广泛的迷茫与深刻的转型。这一沉没成本不仅限于金融资本,更涵盖了我们在前AI时代为构建教育体系、劳动力市场、商业模式和治理结构所投入的巨量智力、基础设施、社会及文化资本。随着AI技术的指数级发展,这些曾经的宝贵资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贬值,使社会陷入一个核心困境:是继续向日渐式微的旧体系投入资源,还是果断止损,转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但潜力无限的新范式。

这种困境是当前“迷茫时期”和“过渡时期”的根源。本报告将深入剖析这一集体沉没成本现象的构成,并系统性地评估其在三大关键领域——教育、劳动力和商业——中的具体表现。分析表明,传统教育模式所珍视的标准化知识传授正被AI的个性化学习能力所颠覆;劳动力市场面临着技能需求的两极分化和结构性重塑,引发了普遍的“AI焦虑”;而建立在物理资产和静态流程之上的传统商业模式,正被以数据为核心、以算法为驱动的“AI优先”企业所取代。

报告进一步探讨了这一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维度,揭示了公众焦虑、社会分化加剧以及治理真空如何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强化沉没成本谬误的恶性循环。面对这一复杂挑战,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路径,旨在帮助决策者摆脱沉没成本的束缚。核心建议是,社会战略的重心必须从被动地“防守”过时投资,转向主动地“再投资”于未来。

这包括:将人机关系从“替代”的恐惧叙事转向“增强”的共生模式,大力投资于那些AI无法复制的人类核心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同理心;彻底改革教育体系,建立一个灵活、个性化、贯穿终身的学习生态系统,培养具备适应能力的劳动力;构建“敏捷治理”框架,以应对AI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不确定性;并开启关于重塑社会契aractertract的严肃讨论,探索如全民基本收入(UBI)等创新性政策工具,以缓冲转型带来的社会冲击,并公平地分配AI创造的巨大红利。

最终,本报告旨在阐明,沉没成本是无法挽回的过去,而未来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走出“迷茫时期”的关键,在于以清醒的认知、巨大的勇气和战略性的远见,共同推动社会完成从沉没成本的泥潭到战略性再投资的伟大转型,确保人工智能革命的成果能够导向一个更公平、更繁荣、更以人为本的新纪元。


第一部分:集体沉没成本的剖析

本部分旨在建立报告的理论框架,首先定义沉没成本谬误,并将其从个体心理偏见扩展至社会层面的集体困境。报告将论证,人工智能时代是历史上此种困境最显著、最深刻的一次体现。

1.1 定义沉没成本谬误:从个体偏见到集体困境

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也被称为“协和谬误”(Concorde Fallacy)或“承诺升级”(Escalation of Commitment),是一种非理性的决策倾向。其核心表现为,决策者仅仅因为过去已经在某个选项上投入了大量不可回收的资源(如金钱、时间、精力),即使存在边际回报更高的替代选项,仍会选择继续坚持原来的选项 1。通俗地说,这就是“为了不让过去的投入白费,而继续追加投入”,即“把好钱扔在坏钱上” 1。

这种谬误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主要由以下几种认知偏见共同驱动:

  •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心理学研究表明,损失带来的痛苦感大约是同等收益带来的愉悦感的两倍 3。这种不对称性使得人们极度不愿“承认损失”或“止损”。放弃一个已经投入巨大的项目,意味着要直面并确认这项损失,这在心理上是极其痛苦的,因此人们倾向于继续投入,寄希望于未来能够“翻本”,即使理性分析表明这种希望渺茫 4。
  • 承诺偏见(Commitment Bias)与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人类有一种维持自我形象一致性的内在需求。一旦我们公开或私下对某个决策做出承诺,后续若要推翻这一决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即认知失调 3。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人们会不断为自己最初的决策寻找理由,说服自己坚持下去是正确的,即便客观环境已经证明决策是错误的。这种对过往承诺的坚守,超越了对未来收益的理性考量 3。
  •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与情感依恋(Emotional Attachment):人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或投入过心血的事物,会赋予其远高于其实际市场价值的估值 4。我们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使得项目或资产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从而产生了情感依恋 5。放弃它所感受到的损失,因此也被主观放大了,这使得割舍变得异常困难。

当这些个体层面的心理偏见被放大到组织和国家层面时,其影响将变得更加巨大和复杂。这便是所谓的“协和谬误”的由来。英法两国政府持续投资于协和式超音速客机项目,便是一个典型的组织级沉没成本案例。尽管英国政府内部早已承认该项目是“商业灾难”,本应被取消,但由于巨大的政治、法律和声誉压力,任何一方都无法单方面退出 1。

在组织层面,沉没成本谬误被以下因素进一步放大:

  • 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在集体决策中,责任被分散到每个成员身上,导致没有人需要为最终的失败负全责。这使得继续一个错误项目的心理成本降低 1。
  • 自我辩护(Self-Justification):组织内的管理者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声誉和证明最初决策的正确性,有强烈的动机去推动失败项目继续进行 1。
  • 复杂的权力政治(Power Politics):大型项目往往与复杂的政治联盟和官僚利益深度绑定,取消项目可能会损害某些强大群体的利益,从而遭遇巨大阻力 1。

因此,集体沉没成本不仅是多个个体偏见的简单加总,它是一种被组织结构和政治动态所固化和强化的系统性现象。

1.2 人工智能革命的历史独特性

要理解当前集体沉没成本的严重性,必须将人工智能革命置于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与过去的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相比,AI革命在速度、范围和本质上都表现出根本性的不同,这使其对现有社会体系的冲击力空前巨大 6。

  • 速度:过去的重大技术转型,如工业化,历经数百年;互联网普及到全球经济的核心,也花费了数十年。然而,有分析预测,AI革命可能仅需互联网革命十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占据全球GDP和资产的绝大部分份额 8。这种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极大地压缩了社会适应和调整的窗口期,使得大量既有投资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沉没”。
  • 范围:工业革命主要替代了人类和动物的体力,互联网革命则改变了信息的处理和分发方式。而AI革命,特别是生成式AI,正在直接进入人类的认知领域。它不仅能自动化重复性的脑力劳动,还能执行过去被认为是人类专属的非结构化、创造性任务 9。经合组织(OECD)的报告指出,AI正在扩大受自动化威胁的职业范围,包括许多高技能岗位 9。这意味着几乎所有行业、所有层级的劳动者都将受到波及。
  • 本质:AI被视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GPT),与蒸汽机、电力和计算机处于同一量级 10。GPT的特点是其颠覆性潜力能够渗透到经济的几乎所有领域,并催生出大量互补性创新。但与其他GPT不同的是,AI具备潜在的“自我改进”能力 11,这可能使其发展轨迹呈现非线性、指数级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史无前例的速度、范围和本质上的独特性,使得AI革命引发的集体沉没成本问题,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变革都更加尖锐和普遍。它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资产减记,更触及了社会结构和人类价值的核心。

当我们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时,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浮现出来: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沉没成本,其核心并非仅仅是经济或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它更是一种关乎生存模式的、存在主义层面的投资。数十年来,整个现代社会体系,从教育到职业规划,再到企业管理,都建立在一个核心假设之上:人类的价值主要体过在特定的认知技能上,如记忆、逻辑分析、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我们投入了海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构建了一个旨在筛选、培养和奖励这些技能的庞大系统 4。然而,AI的崛起正直接挑战这一核心假设。当AI能够比人类更高效、更低成本地执行这些任务时,我们长期以来所珍视的、并以此定义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技能体系,其价值正在被迅速“冲销” 13。因此,当前社会弥漫的“迷茫”和“焦虑”,其根源不仅在于对失业和经济动荡的恐惧 15,更在于一种更深层次的身份认同危机和价值失落感。我们所“沉没”的,是我们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价值剧本”。承认这一剧本已经过时,并转向一个全新的、尚未清晰定义的未来,这无疑是一项极其痛苦且充满情感阻力的集体抉择。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AI革命的历史独特性,下表对比了三次主要技术革命的关键特征。

表1:技术革命的比较分析

特征 工业革命 (18-19世纪) 互联网革命 (20世纪末-21世纪初) 人工智能革命 (21世纪20年代至今)
核心驱动技术 蒸汽机、机械化 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生成式AI
变革速度 渐进式,历经数十年至上百年 快速,历经一至二十年 指数级,可能在数年内产生颠覆性影响8
主要经济转变 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 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数字经济 从信息经济转向智能/认知经济
对劳动力的核心影响 替代体力劳动,催生工厂工人阶级 自动化文书和中层任务,催生知识工作者 增强和替代认知劳动,冲击高技能职业6
关键社会挑战 城市化、环境污染、劳工权益 数字鸿沟、信息过载、隐私泄露7 技能贬值、大规模职业转型、AI伦理、存在主义焦虑17
主导治理模式 建立现代监管体系(如劳动法、环境法) 自由化与事后监管相结合 亟需建立敏捷、前瞻、以风险为基础的治理框架11

这张表格清晰地揭示了,尽管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但AI革命在速度和影响的认知深度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为本报告后续关于集体沉没成本严重性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大贬值:社会各领域的沉没成本实证

本部分将对AI如何使社会过往的重大投资失效进行多领域分析,从而具象化地展示当前集体沉没成本的巨大规模和深刻影响。我们将重点考察教育、劳动力和商业模式这三个核心领域。

2.1 工业时代教育模式的过时

  • 沉没成本: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各国投入了数万亿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资本,建立了以标准化、规模化为特征的现代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给工业经济输送具备统一知识基础和纪律性的劳动力。其核心投资体现在:标准化的课程大纲、以记忆和背诵为重点的教学方法、统一的升学考试(如高考、大学入学考),以及学科之间壁垒分明的院系结构 12。教师、家长和学生个人,也为此投入了无尽的时间和精力。
  • AI的颠覆力量:人工智能的出现,正从根本上瓦解这一教育模式的基石。首先,AI使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地便捷。像ChatGPT这样的工具,可以即时回答几乎所有事实性问题,使得以“知识传授和记忆”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变得多余 21。其次,AI能够自动化处理大量重复性教育任务,如作业批改、考试评分等,这使得教师的角色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14。世界经济论坛明确指出,传统教育体系所奖励的技能——记忆、个人表现和技术准确性——正“越来越多地被AI自动化” 12。
  • 新兴模式:未来的教育必须转向培养那些AI难以轻易复制的能力。这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作沟通以及AI伦理素养 12。教育的形态将从“一刀切”的批量生产,转向高度个性化、适应性的终身学习生态。AI在此过程中将扮演关键的赋能工具,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真正实现数千年来教育家们梦寐以求的“因材施教” 25。
  • 困境:沉没成本谬误在此领域的体现,是改革的巨大惰性。教育体系的变革面临重重阻力:彻底改革课程体系需要巨大的政治意愿和资源投入;数百万教师需要进行再培训,以适应全新的教学角色;大学沿用百年的院系和评价体系需要被打破。正如一份报告所指出的,教育者们常常被期望“为他们自己也未曾接受过培训的未来,去培养学生”,这造成了系统性的脱节和困境 12。坚守旧有的、熟悉的教育模式,尽管其效用已大打折扣,但在心理上似乎比拥抱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模式更“安全”。

2.2 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的贬值

  • 沉没成本:在个人和社会的层面上,我们为特定的职业路径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源。这包括数年的大学教育、职业培训、专业资格认证,以及在特定岗位上积累的数十年经验。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社会总的人力资本存量,是过去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 AI的颠覆力量:AI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重塑。与以往的技术不同,AI不仅威胁着低技能的常规任务,更直接冲击了大量依赖认知技能的白领工作,如金融分析、法律文书、软件编程、新闻撰写等 9。OECD估计,在其成员国中,约有28%的工作岗位属于最容易被自动化的高风险职业 9。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AI将创造1100万个新职位,但同时会取代900万个现有职位,这意味着一场规模巨大的、充满阵痛的职业大迁徙,而非简单的岗位净增长 29。
  • 新兴模式:劳动力市场正在向两极分化。一端是需求激增的、能够开发、管理和协同AI工作的“AI相关人才”(如AI专家、数据科学家),以及那些高度依赖人类特质的岗位(如创意工作、高级管理、心理关怀等)12。另一端则是大量技能被贬值的传统岗位。未来的工作模式将更多地体现为“人机协作”或“人机增强”,即AI作为强大工具,提升人类的生产力,而非完全替代 6。
  • 困境:个人和组织都面临着痛苦的沉没成本抉择。对于一个中年工程师或会计师而言,是继续坚守在日益受到侵蚀的领域,还是投入巨大的时间和金钱进行不确定的再培训?对于企业而言,是继续雇佣和维护现有团队,还是进行痛苦的裁员和重组?这种不确定性催生了广泛的社会焦虑。调查显示,尽管宏观就业数据尚未出现断崖式下跌,但大部分劳动者已对AI的未来影响感到担忧,并认为AI将减少而非创造就业机会 16。

一个至关重要的观察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呈现出一种具有高度误导性的“暴风雨前的平静”。公众对失业的普遍焦虑与官方发布的相对稳定的就业数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OECD在2023年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尚无迹象表明劳动力需求放缓” 33,而皮尤研究中心等机构的调查则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工人对AI的未来感到担忧 16,且多数员工相信AI将导致工作岗位净减少 31。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危险的时间差。公众的焦虑是反映未来颠覆的

领先指标,而官方的就业数据则是反映过往状况的滞后指标。目前,企业可能正通过自然减员(如退休、自愿离职)而非大规模裁员来应对AI的初期影响,这使得就业数据暂时保持稳定 33。然而,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的预测清晰地指出,未来数年内(到2028-2030年)将发生剧烈的岗位流失和创造 29。因此,我们正处在用户所描述的“过渡时期”——经济上的阵痛尚未完全体现在失业率上,但心理和社会的压力已经提前到来。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政策陷阱:决策者如果仅仅依据滞后的就业数据,可能会对公众的焦虑不以为然,认为其是过度炒作,从而错失在“平静”窗口期内采取前瞻性行动的宝贵时机。这种对旧数据的依赖,本身就是一种宏观层面的沉没成本谬误——继续投资于基于昨日市场状况的政策,而忽视了预示未来风暴的明确信号。

2.3 传统商业模式与基础设施的侵蚀

  • 沉没成本:在过去几十年里,企业投入了巨额资本用于构建其运营的“护城河”。这包括遍布各地的实体零售店和银行网点、为大规模生产而设计的僵化供应链、重资产的制造工厂,以及依赖层级化、人工决策的传统商业流程 35。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在过去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 AI的颠覆力量:AI驱动的商业模式与传统模式在根本上是异质的。它们以数据为燃料,以算法为引擎,其核心特征是预测性、个性化和自动化 35。AI正在催生一场从“销售产品”到“提供服务”的深刻变革,即“产品即服务”(Product-as-a-Service, PaaS)。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不再是一次性地售出产品,而是通过订阅制提供能够基于AI洞察不断更新和优化的服务,这使得依赖一次性销售的传统模式变得过时 36。此外,AI能够实时优化供应链、自动化后台运营、并以极低成本实现大规模的超个性化营销,这创造了传统企业难以企及的效率和客户体验优势 37。
  • 新兴模式:未来的主导者将是“AI优先”(AI-first)的公司,它们将AI置于企业战略、运营和文化的核心 35。这可能包括能够自我优化和自我修复的“自主企业”(Autonomous Enterprises)、由AI代理实时决定供需和价格的“AI驱动市场”(AI-Powered Marketplaces),甚至是基于区块链和联邦学习的“去中心化AI生态系统” 36。要实现这一切,需要全新的基础设施投资:强大的数据平台、云分析能力,以及至关重要的AI人才储备 35。
  • 困境:对于那些拥有庞大传统资产的成熟企业而言,它们过去的成功投资(沉没成本)如今正变成阻碍其转型的沉重负担。它们面临着典型的“承诺升级”困境 1:是继续投入巨资维护和优化日渐落后的业务模式,以期延缓衰退;还是壮士断腕,进行一场充满风险、代价高昂且可能颠覆自身组织文化的“AI优先”转型?这种两难抉择,正是当前许多行业巨头陷入“迷茫”的真实写照。

为了系统性地展示这一跨领域的困境,下表构建了一个“集体沉没成本矩阵”。

表2:各领域集体沉没成本矩阵

领域 传统投资 (沉没成本) AI的颠覆力量 新兴模式 沉没成本谬误的表现
教育 标准化课程、统一考试、实体校园、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12 个性化学习平台、自动化评估、AI虚拟导师、即时知识获取23 终身学习生态系统、以学生为中心、人机协作教学、培养高阶思维能力27 抵制课程改革、坚持以标准化考试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对教师AI技能培训投入不足12
医疗 以医院为中心的诊疗模式、依赖医生个人经验的诊断、漫长的药物研发周期 AI辅助诊断(影像分析)、基因组学驱动的精准医疗、AI加速药物发现41 预测性、预防性、个性化和参与性的“P4”医疗、远程医疗普及、AI驱动的健康管理 投入巨资建设传统大型医院,而非投资于分布式、数字化的健康网络;医生对AI工具的接受度低
金融 实体银行网点、人工信贷审批、基于关系型服务的财富管理36 移动支付、智能投顾(Robo-Advisors)、AI驱动的风险控制与反欺诈 “金融即服务”(FaaS)、无处不在的嵌入式金融、超个性化金融产品推荐35 继续投入资金装修和维持亏损的实体网点;依赖传统信贷员,而非建立强大的数据风控模型
制造 大规模生产线、计划性维护、依赖人力进行质量控制36 智能工厂(工业4.0)、预测性维护、AI视觉质检、柔性生产 按需制造、客户驱动的定制化生产、AI驱动的“数字孪生”进行模拟优化 升级旧生产线以追求边际效率提升,而非投资于全新的、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系统
零售 黄金地段的实体店铺、标准化的库存管理、季节性营销活动36 电商平台、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引擎、无人商店(如Amazon Go) 全渠道零售、体验式消费、AI预测性库存管理和动态定价 在电商冲击下仍大力投资开设新的大型商场;营销预算仍主要投向传统渠道

这个矩阵将本报告的核心论点从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诊断工具。它清晰地揭示了在不同关键领域中,过往的成功投资是如何在AI的冲击下转变为发展的桎梏,以及决策者是如何在沉没成本谬误的驱动下,做出非理性的坚持。这为后续探讨如何摆脱困境、制定转型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第三部分:转型的心理学:一个处于“迷茫”状态的社会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此次转型的“人的维度”,直接回应用户查询中提到的“迷茫时期”。我们将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动因和社会表现,揭示一个社会在面对根本性变革时所经历的集体阵痛。

3.1 “AI焦虑”的兴起:一种新的技术压力

  • 定义“AI焦虑”:这一术语描述了一种特定的压力反应,源于人们感知到AI对其工作保障、技能价值乃至个人未来的潜在威胁 17。这并非空穴来风的恐慌,而是一种根植于现实不确定性的、现代形式的“技术压力”(Technostress)15。当技术变革的速度超越了个体和社会的适应能力时,焦虑便会滋生。
  • 证据与表现:大量数据证实了这种焦虑的普遍性。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52%的美国工人对AI在工作场所的未来应用感到“担忧”多于“充满希望” 16。这种情绪与不确定感、失控感和认知超载密切相关 15。焦虑情绪甚至已经转化为具体的消费行为,研究发现,AI焦虑感越强的人,越愿意为知识付费(如购买AI相关课程),以期通过学习来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 43。
  • 深层恐惧:这种焦虑的根源,不仅在于已知的风险(如工作被替代),更在于未知的可能性 17。人们担忧AI被用于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如“深度伪造”视频),从而破坏社会信任和稳定 17。同时,AI在模拟人类时产生的“恐怖谷”效应,也带来一种本能的不安感 17。这种对技术潜力的不确定感,以及对一旦AI失控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的想象,共同构成了“AI焦虑”的心理基础,使其类似于许多年轻人对气候变化感到的“生态焦虑”——两者都是由人类活动引发,却又似乎超出了个体控制范围的宏大议题 17。

3.2 日益扩大的鸿沟:技能差距与社会极化

AI转型并非均匀地惠及社会所有成员,相反,它正在加剧甚至创造新的社会裂痕,使得“迷茫”状态因社会内部的张力而更加复杂。

  • 新的数字鸿沟:过去的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对技术和设备的“接入”不平等。而在AI时代,鸿沟深化为对AI技术的“适应和应用”能力的不平等 32。仅仅能够上网已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与AI协作、利用AI创造价值的技能。这种能力上的差距,正在迅速转化为收入和机会上的差距。
  • 技能与收入的两极分化:劳动力市场正明显地分裂为两个阵营。一方面,具备AI相关技能的劳动者(如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享受着显著的工资溢价,需求旺盛 33。另一方面,大量传统技能(无论是蓝领的重复性操作还是白领的常规文书工作)正在迅速贬值,从事这些工作的劳动者面临着工资停滞甚至失业的风险 32。这种“技能两极分化”正在加剧收入不平等。更令人担忧的是,研究表明,AI带来的自动化风险可能不成比例地影响特定的人口群体,例如低技能工人、少数族裔和女性,从而加剧了原有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9。
  • “信息茧房”效应: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加剧社会分裂的风险。它倾向于向我们推送符合我们既有偏好的信息,久而久之,会将个体包裹在“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或“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之中 45。这会削弱我们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固化偏见,使得社会群体之间越来越难以理解彼此,形成一个个孤立的“部落”。这种“部落化”或“极群化”现象,将严重侵蚀社会共识的基础,使得就如何应对AI转型这一重大议题达成一致变得愈发困难 45。

3.3 治理的真空:信任与方向感的双重危机

在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焦虑加剧的背景下,治理体系的滞后成为了“迷茫时期”的一个关键特征。

  • 政策滞后:AI技术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其能力的迭代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政策制定和法律修订的周期 11。政府和监管机构发现自己总是在追赶技术,而非引领方向。这种“政策滞后”创造了一个危险的治理真空。
  • 碎片化的监管:在缺乏统一、明确的国家或国际层面战略指导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开始自行探索监管路径。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碎片化”(Patchwork)的监管格局 46。例如,在美国,不同州份各自出台了关于数据隐私和算法歧视的法规,这些法规往往标准不一、甚至相互冲突。这种碎片化的监管不仅给跨地区运营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合规成本和不确定性,也削弱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AI治理竞争的能力 46。
  • 信任的侵蚀:公众的普遍焦虑 16、对失业的真实恐惧 31,以及一个看似混乱无序、反应迟缓的治理体系 11,这三者叠加,共同侵蚀了公众对技术本身、对企业以及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当人们感觉未来充满风险,却又看不到一个清晰、可信的应对蓝图时,“迷茫”便成为一种集体性的社会情绪。这种信任的流失,是当前转型时期最危险的腐蚀剂之一。

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广泛的“AI焦虑”不仅是转型期的一个症状,它本身也成为了加剧集体沉没成本谬误的一个强大催化剂。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状态会使人的注意力变得狭窄,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并依赖于熟悉的行为模式来寻求安全感 17。而沉没成本谬误的核心驱动力,正是对损失的厌恶和对过往(已知的)承诺的坚守 3。当个体或组织面对AI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时 18,焦虑情绪会本能地驱使他们退回到过去的“确定性”中——即使那个“过去”已经是一个正在失败的选项。一个为自己工作前景感到焦虑的员工,更有可能加倍努力地巩固其日渐过时的旧技能(一种个人沉没成本),而不是勇敢地踏上充满未知的新技能学习之路。一个为市场颠覆感到焦虑的CEO,更有可能将资本投入到捍卫其传统的商业模式上(一种企业沉没成本),而不是冒险进行一场根本性的、结果难料的AI转型。因此,社会的“迷茫”和焦虑状态,创造了一个负反馈循环:它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又反过来强化了固守过去的非理性倾向,使得果断止损、勇敢转型的决策变得更加困难。要打破这个循环,克服经济层面的谬误,首先必须正视并有效疏导社会心理层面的焦虑。


第四部分:克服谬误:通往新纪元的战略路径

本部分是报告的 prescriptive core(规定性核心),旨在提供详尽的、基于证据的建议,帮助决策者和社会从固守沉没成本的思维定式,转向战略性再投资的积极范式。

4.1 人机共生:从替代到增强

克服“AI焦虑”和抵制情绪的第一步,是重塑关于人工智能的社会叙事。必须将话语重心从对“人类被替代”的恐惧,转移到对“人类被增强”的机遇上来。AI不应被视为敌人,而应被定位为一个强大的协作者,它能将人类从重复、繁琐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让我们能够专注于那些更具价值、更体现人性的活动,如创造、批判性思考、战略决策和情感交流 38。

这种“人机增强”并非空洞的口号,它已在各行各业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 医疗健康:AI正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或“超级眼睛”。AI算法能够以超越人类的准确性和速度分析医学影像(如CT、MRI),辅助医生发现早期微小病灶 41。在药物研发领域,AI通过分析海量生物医学数据,能够显著缩短新药发现和临床试验的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42。在这种模式下,医生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与患者的沟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进行复杂的手术操作上,这些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 企业管理与金融:在企业管理中,AI工具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公平、更客观地进行绩效评估。例如,通过分析会议记录和工作数据,AI可以生成客观的贡献度报告,减少个人偏见对晋升决策的影响 48。在金融服务领域,AI增强了投资顾问的决策能力,通过处理海量市场数据提供更精准的投资建议,同时通过智能聊天机器人提升客户服务的效率和个性化水平 49。
  • 客户服务:在呼叫中心等服务密集型行业,AI“坐席助手”(Agent Assist)技术能够实时为人类客服提供信息支持。当客户提出问题时,AI系统可以即时在后台搜索知识库,并将最佳答案、相关流程和产品信息推送给客服人员,帮助他们更快速、更准确地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50。

这一系列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在AI时代,人类的价值将重新定义。那些最不容易被自动化的、最有价值的技能,将是那些根植于我们生物本能和社会性的“软技能”:同理心、领导力、复杂的沟通与谈判能力、团队协作、创造性地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以及做出符合伦理的复杂判断 13。未来的战略投资,必须围绕着如何大规模地培养和释放这些“新人类价值”而展开。

4.2 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构建有韧性的劳动力

如果说人机增强是未来的工作模式,那么终身学习就是抵达未来的唯一路径。在AI驱动的快速变革中,“一张文凭管一生”的旧模式已彻底过时 47。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任务,而是一种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持续不断的状态。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必须共同构建一个支持终身学习和技能重塑的全新生态系统 12。

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具有以下关键特征:

  • 个性化与灵活性:未来的学习必须是高度个性化的,能够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知识背景、职业目标和学习节奏,提供定制化的内容和路径。它必须是灵活的,能够通过在线平台实现“即时学习”(Just-in-Time Learning),让员工在需要时能随时随地获取所需技能。像DeVryPro这样的新兴学习平台,甚至开始使用AI学习教练来为在线学习者提供实时支持和个性化反馈,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51。
  • 聚焦核心素养:未来的教育和培训,不应仅仅是传授具体的、可能会迅速过时的软件操作技能,而应聚焦于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元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提出的AI时代核心素养框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通常包括四个层面:1)以人为本的思维:理解AI是服务于人的工具,并对其保持批判性审视;2) AI伦理:负责任、合乎道德地使用AI;3) AI技术与应用:掌握AI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4) AI系统设计:培养利用AI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 24。
  • 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了确保所学即所用,必须打破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壁垒。大学和企业需要共同设计课程、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和员工能够在真实的项目和问题中学习和应用新技能 47。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和资助这类合作,加速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

4.3 为颠覆性技术构建敏捷治理

面对AI这一快速演进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传统的、静态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已经失灵 11。试图用一套一成不变的法律去规范一个日新月异的技术,无异于刻舟求剑。因此,治理本身必须变得“敏捷”(Agile),即具备适应性、迭代性和前瞻性 19。

敏捷治理的核心原则包括:

  • 前瞻性与预防性:治理不能总是被动地应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它必须具备预判能力,主动识别潜在风险,并遵循“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尤其是在面对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的高风险AI应用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 11。
  • 多方协作:AI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单一主体都无法独立完成。它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进行持续、深入的对话与协作,形成治理的合力 19。
  • 基于风险的分级管理:并非所有AI应用都带来同等风险。敏捷治理应采取分级管理的方法,对不同风险等级的AI系统实施差异化的监管要求。例如,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就将AI应用分为不可接受风险、高风险、有限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将最严格的监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如医疗、关键基础设施),同时为低风险领域的创新保留了充足的空间 56。
  • 应对核心伦理挑战:治理框架必须直面AI带来的关键伦理挑战,包括算法偏见、数据隐私、透明度与可解释性、责任归属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并为这些问题提供清晰的规则和解决方案 44。
  • 国际协调:人工智能是一项全球性技术,其发展和应用跨越国界。如果各国各自为政,不仅会形成混乱的“监管孤岛”,还可能引发恶性的“监管竞争”甚至“AI军备竞赛”。因此,推动在国际层面就AI治理的核心原则、标准和规范达成广泛共识,至关重要 11。

然而,在实践中,敏捷治理面临一个深刻的悖论:如何监管一个不断移动的目标?治理的目标——AI技术——本身在不断地、快速地自我演进 11。而传统的监管旨在为社会和市场提供稳定性与可预测性,一个朝令夕改的法规体系本身就会扼杀创新和投资。如何调和监管的“稳定性”需求与技术的“动态性”现实,是敏捷治理必须解决的核心难题。答案可能在于一种双层治理结构。

第一层是“宪法层”:建立一套稳定、高级别的、不轻易改变的核心治理原则,如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中提出的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安全可控、共担责任等 19。这些原则如同AI治理的“宪法”,为所有AI活动划定了根本性的价值边界。

第二层是“执行层”:建立敏捷、灵活的监管机制和机构,如“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es)、快速反应的政策试点和迭代式的指南更新。这些机制负责将第一层的宏大原则,具体应用到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新场景中。通过将不变的“价值内核”与灵活的“应用外壳”相结合,这种双层结构有望在提供方向性指引的同时,保持对技术发展的适应性,从而化解治理的悖论。

4.4 重思社会契约:经济的减震器

AI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巨大飞跃和劳动力市场剧烈动荡,将从根本上挑战现有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为了确保社会稳定、防止大规模贫困和不平等的急剧恶化,开启一场关于“重思社会契约”的严肃公共辩论,已是刻不容缓。

在众多备选政策工具中,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引发了最多的关注和争议。UBI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无条件地、定期地向所有公民发放一笔足以满足基本生活的现金 59。

  • 支持UBI的理由:支持者认为,在自动化大规模取代工作的时代,UBI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安全网,有效解决工资不平等、工作不安全感和技术性失业等问题 59。历史上的小型试点项目和近年的研究表明,UBI项目在减贫、改善健康和教育成果方面通常有积极效果,尽管其对就业率的影响尚不明确 59。从可行性上看,有经济模型指出,当AI的生产力达到一定阈值(例如,达到现有自动化生产力的5-6倍),其创造的利润足以在不增加额外税收的情况下,为全民提供一笔可观的基本收入 60。
  • 对UBI的批判:然而,对UBI的批评同样尖锐。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一些科技精英,如伊隆·马斯克和萨姆·奥特曼,也成为了UBI的积极倡导者。批判性观点认为,他们推广UBI的动机,可能并不仅仅是出于慈善,更是为了给AI技术在社会中的无处不在“购买一张社会许可证”(Social License)61。通过提供UBI,可以安抚那些因AI而利益受损的民众,从而减少对AI技术发展的抵制。在这种情况下,UBI可能非但没有解决不平等,反而固化了新的社会阶层:一端是掌握AI技术和资本的精英,另一端是依赖AI“福利”而生存的广大民众,这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暴力” 61。

本报告不旨在对UBI做出最终裁决。但无论UBI是否是最佳方案,它都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如何公平地分配AI革命创造的巨大财富?这场转型带来的冲击可能过于剧烈,以至于传统的失业保险、再就业培训等政策工具不足以应对。因此,探索包括UBI、负所得税、数据红利、缩短工作周等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性社会政策,将是未来几年所有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某种形式的新社会契约,是确保技术进步与人类福祉同步前进的必要保障。

为了将上述战略路径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方案,下表为不同社会主体提供了一个导航框架。

表3:驾驭AI转型的行动框架

利益相关方 技能与人力资本 治理与伦理 经济与社会政策
政策制定者 投资并资助全国性的技能重塑计划;改革教育体系,将AI素养纳入国民教育核心;鼓励产学研合作28 建立国家级AI敏捷治理框架;推动AI伦理标准的制定与国际协调;加强数据隐私和安全立法11 开启关于新社会契约的全国性对话(如UBI、税制改革);利用公共采购促进合乎伦理的AI发展59
企业领袖 建立企业内部的终身学习文化;提供灵活多样的在职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重视AI转译员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40 设立内部AI伦理委员会;在AI应用中确保透明度、可解释性和公平性;主动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56 将商业模式从依赖传统资产转向“AI优先”;将节省的成本再投资于员工发展和创新;履行社会责任,为受影响员工提供转岗支持29
教育工作者 自身进行AI技能再培训,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与产业界合作开发面向未来的课程;利用AI工具实现个性化教学12 在教学中融入AI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AI的社会影响;确保AI工具的公平使用,防止加剧教育不公22 推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从侧重知识记忆转向评估高阶能力;探索跨学科融合的“现象式教学”20
个人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主动进行技能更新;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情商等“人类”核心竞争力28 了解个人数据权利,有意识地管理数字足迹;对AI生成内容保持警惕,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积极参与关于AI的公共讨论;探索利用AI工具增强自身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为职业生涯的多次转型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17

这个框架将报告的分析和洞见,转化为一个清晰、具体、可操作的路线图。它为不同角色的决策者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引,旨在帮助他们摆脱沉没成本困境的受害者角色,成为成功驾驭这次伟大转型的设计者和引领者。


第五部分:结论:从沉没成本到战略性再投资

本报告的分析全面验证了用户查询所提出的核心论断: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确实正处在一个由巨大的集体沉没成本所定义的、充满迷茫与阵痛的过渡时期。从教育理念到职业技能,从商业模式到治理结构,我们在前AI时代所建立的庞大体系,其价值正在被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蚀。这些无法回收的过往投资,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坚守这些沉没成本,是当前社会面临的最大谬误。这种坚守,源于对损失的厌恶、对承诺的执着,以及对不确定未来的深切焦虑。它表现为教育改革的步履维艰,企业转型的犹豫不决,以及个人在职业路径选择上的痛苦挣扎。而我们所经历的“迷茫时期”,正是这种集体性犹豫不决的直接后果——当旧的世界秩序正在瓦解,而新的秩序尚未成型时,方向感的缺失和普遍的焦虑便不可避免。

然而,本报告的最终结论并非悲观。恰恰相反,它旨在揭示一个充满机遇的未来。承认沉没成本的不可挽回性,是做出理性决策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机遇,在于我们能否作为一个社会,有意识地、果断地完成一场深刻的战略重心转移。

这场转移的核心,是从被动地哀悼和捍卫过往投资的贬值,转向主动地、前瞻性地投资于未来的核心资产。这些新资产包括:

  1. 被AI增强的人类智能:我们必须将投资的重点,从那些可被机器复制的技能,转向那些定义我们人性的独特能力——创造力、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和复杂的社会协作。
  2. 适应性强的学习系统:我们必须拆除僵化的、工业时代的教育工厂,投资建设一个灵活、个性化、贯穿终身的学习生态系统,为所有公民提供持续适应变化的能力。
  3. 敏捷且以人为本的治理:我们必须放弃缓慢、滞后的监管模式,投资构建能够与技术发展同步迭代的敏捷治理框架,确保AI的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的共同福祉。
  4. 更公平、更有韧性的社会契约:我们必须开启一场严肃的社会对话,投资探索新的财富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以确保AI革命带来的巨大红利能够被广泛共享,而非加剧社会的分裂。

历史已经证明,重大的技术革命总是伴随着旧秩序的创造性破坏。转型是不可避免的,但一个积极、普惠的结果,却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是继续在沉没成本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还是勇敢地割舍过去,将我们的资源、智慧和勇气,全部投入到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便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终极抉择。走出迷茫的唯一道路,就是迈向未来。

引用的著作

  1. Are Sunk Costs Fallacies? · Gwern.ne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gwern.net/sunk-cost
  2. Sunk cost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nk_cost
  3. Sunk Cost Fallacy - Newristic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newristics.com/heuristics-biases/sunk-cost-fallacy
  4. What Is a Sunk Cost—and the Sunk Cost Fallacy? - Investop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s/sunkcost.asp
  5. Sunk Cost Dilemma: What It Means, How It Works, and Example - Investop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s/sunk-cost-dilemma.asp
  6. Does the Rise of AI Compare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lmost,' Research Suggest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business.columbia.edu/research-brief/research-brief/ai-industrial-revolution
  7. AI Revolution: Lessons from the Internet Boom - Bull Oak Capital,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bulloak.com/blog/ai-revolution-lessons-from-the-internet-boom/
  8. 王忠民:AI只用互联网革命1/10时间,就可以占领全世界90%GDP |Alpha峰会 - 华尔街见闻,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737416
  9. AI and work - OEC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oecd.org/en/topics/ai-and-work.html
  10. The impact of AI on the labour market: is this time different? - OECD.A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oecd.ai/en/wonk/impact-ai-on-the-labour-market-is-this-time-different
  11. AI治理的基本要点,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imf.org/zh/Publications/fandd/issues/2023/12/POV-building-blocks-for-AI-governance-Bremmer-Suleyman
  12. Surfing the future: why education needs to embrace AI, soft skills and self-awarenes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weforum.org/stories/2025/06/education-future-skills-ai/
  13. 人工智能技术(AI)发展对教育系统冲击及应对建议,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mjshsw.org.cn/detailpage/jyxc-a31852c7-70c5-48d1-a252-c90919bae691.html
  14. “人工智能+教育”:现状、挑战与进路 - 人民论坛,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rmlt.com.cn/2024/0716/707539.shtml
  15. Mental health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stress and the perceived impact on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an SEM analysis - Frontier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25.1600013/full
  16. U.S. Workers Are More Worried Than Hopeful About Future AI Use in the Workplace - Pew Research Cent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pewresearch.org/social-trends/2025/02/25/u-s-workers-are-more-worried-than-hopeful-about-future-ai-use-in-the-workplace/
  17. 陷入人工智能焦虑担忧职业和隐私安全?专家支招如何应对 - SB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s/article/worried-about-ai-heres-how-to-cope/c9gpf8y4d
  18. 付长珍|智能与智慧:人机关系的伦理前瞻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www.socio-legal.sjtu.edu.cn/wxzy/info.aspx?itemid=4834&lcid=30
  19. 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most.gov.cn/kjbgz/201906/t20190617_147107.html
  20.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教育反思与应对——以ChatGPT为例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65129
  21. Will Our Educational System Keep Pace with AI? A Student's Perspective on AI and Learning | EDUCAUSE Review,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er.educause.edu/articles/2024/1/will-our-educational-system-keep-pace-with-ai-a-students-perspective-on-ai-and-learning
  22.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结合生成式AI与人类智慧以提升教育质量,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cn.wicinternet.org/static/pdf/7.%E4%BA%BA%E5%B7%A5%E6%99%BA%E8%83%BD%E6%97%B6%E4%BB%A3%E7%9A%84%E6%95%99%E8%82%B2%E5%8F%98%E9%9D%A9%EF%BC%9A%E7%BB%93%E5%90%88%E7%94%9F%E6%88%90%E5%BC%8FAI%E4%B8%8E%E4%BA%BA%E7%B1%BB%E6%99%BA%E6%85%A7%E4%BB%A5%E6%8F%90%E5%8D%87%E6%95%99%E8%82%B2%E8%B4%A8%E9%87%8F.pdf
  23. How AI is 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ols, Challenges, & Future Trends - Codewav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codewave.com/insights/ai-transforming-education-impacts-tools-challenges-future-trends/
  24. AI时代学什么、怎么教?联合国发布最新“能力框架”,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chinazy.org/info/1016/18080.htm
  25. 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is transforming classrooms - Learning Science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learningsciences.smu.edu/blog/artificial-intelligence-in-education
  26. How AI Will Transform Education in the Next Few Years - EdTech Diges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edtechdigest.com/2024/10/02/how-ai-will-transform-education-in-the-next-few-years/
  27.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aic-fe.bnu.edu.cn/docs/20200709135408366578.pdf
  28. 【教育圆桌派】AI 时代,如何学习,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03/t20240309_2111164855.html
  29. WEF《2025就業未來報告》:5年內AI創造1100萬新職缺,兩種技能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7774
  30. 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将取代900万个岗位 - 新湖南,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3/28070447.html
  31. Statistics on AI Creating Jobs (2025-2030) - Boterview,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boterview.com/a/ai-job-creation-statistics
  3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pact on Labor Markets -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cil (IEDC),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iedconline.org/clientuploads/EDRP%20Logos/AI_Impact_on_Labor_Markets.pdf
  3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jobs: No signs of slowing labour demand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oecd-employment-outlook-2023_08785bba-en/full-report/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jobs-no-signs-of-slowing-labour-demand-yet_5aebe670.html
  34.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2022年人工智能将新增5800万个新岗位,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8/content_5323030.htm
  35. Embracing AI: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aiplusinfo.com/blog/embracing-ai-transforming-traditional-business-models/
  36. How AI is Disrupting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s (And How to Adap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zetamicron.com/how-ai-is-disrupting-traditional-business-models/
  37. How AI is Redefining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Future - Vidizmo,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vidizmo.ai/blog/how-ai-is-redefining-business-models-for-the-future
  38. How real-world businesses are transforming with AI — with 261 new stories - The Official Microsoft Blo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blogs.microsoft.com/blog/2025/04/22/https-blogs-microsoft-com-blog-2024-11-12-how-real-world-businesses-are-transforming-with-ai/
  39. 10 way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transforming operations management - IBM,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ibm.com/think/topics/ai-in-operations-management
  40. 生成式AI在中国: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 麦肯锡,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mckinsey.com.cn/%E7%94%9F%E6%88%90%E5%BC%8Fai%E5%9C%A8%E4%B8%AD%E5%9B%BD%EF%BC%9A2%E4%B8%87%E4%BA%BF%E7%BE%8E%E5%85%83%E7%9A%84%E7%BB%8F%E6%B5%8E%E4%BB%B7%E5%80%BC/
  41. 人工智能如何驱动政府造福人民| 安永中国 - E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ey.com/zh_cn/insights/consulting/how-ai-can-be-a-force-for-good-in-government
  42. AI浪潮下的职业革命 - 新华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www.news.cn/globe/20250121/fdc1294b073b4574a99e438d0da6d9c1/c.html
  43. AI anxiety and knowledge payment: the roles of perceived value and self-efficacy - PMC,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887247/
  44. 英科学创新和技术委员会提出AI治理须解决的12项基本挑战 - 网信工作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ecas.cas.cn/xxkw/kbcd/201115_143328/ml/xxhzlyzc/202310/t20231024_4982389.html
  45.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内容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 赛博研究院,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sicsi.org.cn/Upload/ueditor_file/ueditor/20200217/1581933596307769.pdf
  46. Risks of State-Led AI Governance in a Federal Policy Vacuum | TechPolicy.Pres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techpolicy.press/risks-of-state-led-ai-governance-in-a-federal-policy-vacuum/
  47. The AI-powered workforce: what skills will define the future of work? - Esade Insights & Knowledge hub,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dobetter.esade.edu/en/AI-talent-skills
  48. Augmenting Human Capabilities with AI Tools - Promega Connection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promegaconnections.com/ai-skills-augmentation-2025/
  49. AI 技能提升策略 - IBM,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ibm.com/cn-zh/think/insights/ai-upskilling
  50. What is Human Augmentation? How does it work? - Sutherland Global,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sutherlandglobal.com/insights/glossary/what-is-human-augmentation
  51. Upskilling and Employee Development in the AI Era - NFP,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nfp.com/insights/employee-development-in-the-ai-era/
  52. Lifelong learning reimagined: How DeVryPro helps professionals thrive in an AI-powered world - Brandpoint Conten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brandpointcontent.com/article/43353/lifelong-learning-reimagined-how-devrypro-helps-professionals-thrive-in-an-ai-powered-world
  53. AI in Governance: Embracing Technology for Adaptation | E-SPIN Group,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e-spincorp.com/future-of-governance-ai-technology/
  54. 基于人工智能的敏捷治理 -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cssn.cn/zkzg/zkzg_zkyc/202210/t20221027_5556282.shtml
  55. Agile AI Partnerships: A Public-Private FLEXible and SMART Framework for National Security and Competitive Innovation | The 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belfercenter.org/research-analysis/agile-ai-partnerships-public-private-flexible-and-smart-framework-national
  56.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liance: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I Governance, Risk, and ... - NAVEX,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navex.com/en-us/blog/article/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compliance-preparing-for-the-future-of-ai-governance-risk-and-compliance/
  57. 人工智能的影响及商业问题 - WIPO,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wipo.int/zh/web/technology-trends/artificial-intelligence/ask-the-experts/techtrends-ai-firth
  58. How AI can enhance digital inclusion and fight inequality | World Economic Forum,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www.weforum.org/stories/2025/06/digital-inclusion-ai/
  59. Universal basic income as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the age of AI - LSE Business Review,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blogs.lse.ac.uk/businessreview/2025/04/29/universal-basic-income-as-a-new-social-contract-for-the-age-of-ai-1/
  60. An AI Capability Threshold for Rent-Funded Universal Basic Income in an AI-Automated Economy - arXiv,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arxiv.org/html/2505.18687v1
  61. AI, universal basic income, and power: symbolic violence in the tech elite's narrative - PMC,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891208/
  62. Labour markets - OECD.A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3, 2025, https://oecd.ai/en/work-innovation-productivity-skills/key-themes/labour-markets

原创文章,作者:曾确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engqueling.com/rgznzxjyjtcmcbysdbqd/

联系我们

1560239506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eden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